/ EN

彩虹反暴小讲堂 | 家庭暴力知多少(一)

2019年10月08日 新闻来源:   阅读量:

我国有约三分之一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
其中90%的受害者为女性
 
与身体暴力相比,精神暴力
最容易发生、最常见的家庭暴力形式。
 
并非只有发生在家庭成员间的暴力才是家庭暴力,
发生在恋爱、同居关系之间的暴力也属于家庭暴力。
 
性与性别少数群体是遭受家庭暴力的高危人群,
但却很难得到社会的关注支持和法律保护。
 
家庭暴力不是“家务事”,不是个人隐私,
而是人权问题、社会问题、发展问题

今天就和镇镇一起,来全面认识家庭暴力吧!
 
 
1  什么是家庭暴力?
根据我国《反家暴法》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其中,家庭成员是指彼此间存在血缘、婚姻、收养等关系,并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如配偶、父母、子女等。
 
同时《反家暴法》第37条规定:“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法规定执行。”
 
这意味着,对于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如果具有恋爱、同居等特定关系或曾经有过配偶关系,也能受到反家暴法的保护。
 
 
2  家庭暴力有哪些形式?

家庭暴力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经济控制性暴力四种类型。
 
身体暴力   加害人对受害人身体各部位的攻击行为,如推搡、打耳光、扯头发、脚踢、使用凶器攻击等。从施暴程度来看,轻则打巴掌,重到杀害。
精神暴力  包括精神伤害和控制自由,使受害人产生屈辱、恐惧、无价值感等。
 
精神伤害——以语言威胁、恫吓、贬损、辱骂;使用自残、自杀等行为威胁;强迫受害者做其不想做的事。

控制自由——干扰睡眠、饮食;限制工作、行动、与外界联系等。
经济控制   恶意损坏财产、对受害人实施剥夺、减少或妨碍其获得经济来源的行为,包括控制受害者的时间、衣食、住房、金钱等。
 
加害人通过经济控制来摧毁受害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以达到控制受害人的目的。

性暴力  攻击受害人性别部位、强迫受害人发生性关系或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等
性暴力是发生在夫妻以及亲密伴侣之间常见而又最具隐蔽性的暴力,在严重的家庭暴力中几乎都存在。一般情况,如果发生了性暴力,则预示着家庭暴力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性暴力不仅伤害人的身体,同时严重损害了人的人格尊严,造成受害人严重的心理伤害。
 
 
3  家庭暴力有哪些特点?

家暴是一个普遍问题
家庭暴力是不分阶级/阶层、地区、职业、文化水平的普遍的社会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民族、不同阶级/阶层、不同信仰、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的人群中,都广泛存在家庭暴力

家暴的发生比较隐蔽
家庭暴力发生在家庭内部或私密空间,受害者往往基于面子、隐私等原因不愿暴露。
 
家暴的本质是权力控制
“打是疼、骂是爱”、“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观念和干预支持系统的不力,导致人们漠视家庭暴力问题,并使受害者难以寻求帮助,更进一步加深了家庭暴力的隐蔽性。
在针对女性的暴力中,施暴往往是男性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会的控制他人并维持权力的行为方式,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制度潜在地教化和允许男性使用暴力对待自己的伴侣,对已经发生的暴力的纵容更进一步助长了暴力的倾向。
 
此外,家庭暴力还有一些特殊规律
 
反复持续
家暴的发生往往不是一次性的,施暴者也一般不会主动停止暴力。一旦暴力发生而又没有得到有效干预,那么它就非常可能再次上演,并越来越严重。
周期循环
在配偶或伴侣之间,家庭暴力往往以周期性循环的方式持续和加重。
1.紧张和矛盾积累→2.家庭暴力发生→3.施暴者后悔、检讨、请求原谅→4.双方言归于好→1.紧张矛盾再次积累

高度容忍
很多受害者一次次忍受暴力,原谅施暴者,不愿离开对方,在警察面前求情使其免于处罚。
究其原因,除了仍对施暴者有感情和幻想之外,受害人普遍面对不利的社会处境,包括经济地位的脆弱、对离婚妇女的偏见、子女照顾的承重负担等,使受暴者没有足够勇气和能力摆脱暴力。
习得性无助
受害人因长期受暴而导致的无助状态。在无数次受暴之后,她们“认识”到自己无力阻止暴力,而且没有人能帮助自己,甚至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受暴者会变得越来越被动、压抑,更加难以摆脱暴力。而当受暴者忍无可忍时,可能会采取激烈的行动,自伤、自杀、或者“以暴制暴”。
 

4  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
“家暴受害者多为女性”

2001年,全国妇联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家暴受害人中90%为女性。
2011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18~64岁被调查女性中,在整个婚姻生活中曾遭受过配偶侮辱、谩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强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
“精神暴力最为普遍”

2015年《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调查报告》中,71.3%的调查对象认为他们曾经施加过精神暴力,61.5%的调查对象认为他们曾经遭遇过精神暴力。
他们最常遭遇的精神暴力形式为:不理睬与漠视、侮辱谩骂、诋毁、嘲笑、威胁、恐吓、胁迫等;约20%的调查对象报告他们经历了严重的精神暴力,如跟踪、监视、以自杀等方式胁迫对方、限制社交活动和人身自由等。

“同居群体遭遇家庭暴力的风险更高”

2015年《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无论是总体暴力发生率,心理暴力和身体暴力,不论是施加暴力还是遭遇暴力,同居群体的暴力发生率都最高,其次是已婚群体,再次是恋爱群体。
“性少数群体是家庭暴力的隐蔽受害者”

根据同语2009年完成的《中国女同(双)性恋者家庭暴力状况调查报告》,我国遭受家庭暴力的女同(双)性恋及男同性恋的暴力受害者是一个庞大群体,应该引起社会关注,纳入政府机构的正式支持系统号法律干预中(具体数据和调查结果将在下一期推送中为大家详细介绍)
在性倾向歧视普遍的背景下,性少数人群受暴者很难得到社会关注、支持和法律保护。同性恋人群遭受家暴后,比异性恋受暴者更难向外求助,特别是向公检法司等公权力机关求助。更有甚者把求助者送进精神病院,对家暴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5  家庭暴力的认识误区
 
“家庭暴力是个人隐私”

家庭暴力虽然发生在私人领域,但它不是个人隐私,而是人权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法律和实践中以隐私为借口而拒绝介入家庭暴力做法,纵容了暴力,加重了受暴者的苦难。
“家庭暴力是家庭纠纷,不需要过多干预”

家庭暴力常常被当做家庭纠纷对待,一般夫妻纠纷中也可能存在吵架、推搡、甚至失手造成较为严重的身体伤害。但其与家庭暴力有着本质区别!要区分二者需要看一下几个方面:
 
1.暴力引发的原因和加害人的主观目的是否是为了控制受害方家庭暴力的核心是权力控制,加害人存在着通过暴力伤害达到目的的主观故意。即使没有动手打人,但使受害人感到害怕、恐惧的语言威胁,也是家庭暴力。
2.暴力行为是否呈现周期性。一般两次和两次以上的暴力循环,即可认定为家庭暴力。
3.暴力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害程度。家庭暴力不同程度地造成受害人的身体或心理创伤,导致受害一方因为恐惧而屈从于加害方的意愿,而一般夫妻纠纷不具有这些特征。
 
“家庭暴力主要发生在落后地区和没文化的人身上”

人们之所以有这种印象,是因为经济条件和文化程度会影响当事人应对家庭暴力的方法,使家庭暴力的暴露程度有所不同。事实上,所有人群中都可能发生家庭暴力,富裕和教育良好的人也可能是施暴者或受害者。
 
是否会发生家庭暴力,并不取决于当事人的社会身份和教育水平,而取决于他们对性别角色及关系的认识、周围环境对家庭暴力的态度、以及法律对家庭暴力的惩戒力度
 
“家暴受害者自己也有过错”

这是施暴者经常用以自辩的借口。他们所指的“过错”,往往是以不平等的性别规范男性标准界定的,例如不顺从、争执、性取向不符合社会规范、没有服侍好丈夫和家人、自主外出娱乐交往等等,不能成为施暴的理由。
 
“施暴者是因为失控才打人”

在谈到某些施暴者失去理性殴打伴侣时,很多人会说,“他无法控制自己”、“他的压力很大”等等,其实施暴者中真正“有病”的只是极少数,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对自己的行为是有控制和选择的。
 
他们不会在公共场所对别人施暴,更不敢向上司施暴,而只是向权力地位比自己低的伴侣或者子女发泄。由此可见,“酗酒”、“有病”、“失控”、“有压力”等都是施暴的借口。
 
如果施暴者真的因为病理原因才导致行为失控,那么就应该接受治疗,以避免继续伤害他人。
 
“打是亲,骂是爱”

施暴者常常用“爱”、“为你好、“帮助你进步”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但如果暴力行为已经给受暴者带来了“恐惧”、“害怕”、“痛苦”、“被控制”、“无法选择”的感受,造成了身体和精神的伤害,就属于家庭暴力的范畴。“爱”永远不能成为暴力的借口。
“受害者不离开暴力关系,说明他们喜欢受暴”

受害者不离开暴力关系有很多理由,不离开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想离开,或是喜欢受暴,而是因为离开可能带来更大的困难和风险。不离开是他们的现实选择
有很多受害者曾多次尝试离开,但是,很少有人在没有外界支持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如果他们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或者不能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不能为社会所容的话,他们就不得不放弃。
 
不体察受害者是如何孤立无援,而简单指责他们没有志气是不公平的,这种责备会打击受害者的自信,导致他们更深陷于暴力。
 
 
6  镇镇有话说

听完了今天镇镇的讲解,你是不是对家庭暴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呢?
 
最后,镇镇有些话想说:
如果你是施暴者:
没有任何借口和理由允许你实施暴力!
你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道歉并不能打破暴力的恶性循环;
实施家庭暴力是违法行为。

如果你爱你的家人和爱人,你应该给予:
尊重—倾听、理解、认同对方
信赖—给予TA私人空间
支持—支持TA的生活目标
承担—承担责任,坦诚沟通
公平—解决矛盾,妥协让步,做出改变
责任—合理分担责任,共同做出决定
 
如果你正在遭受家庭暴力:
“爱”永远不能成为施暴的借口,
也不要当它做默默忍受暴力的理由。
遭遇家暴时,沉默不会让暴力停止,
反而只会让你陷入更深的暴力循环之中。
不要犹豫害怕,请及时寻求帮助。

与你同在。
 
文章部分内容来自《家庭暴力知多少-给拉拉的对策建议》,同语,2013
数据引用自《中国性少数群体家庭暴力研究报告》,2014;《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调查报告》,2015
 
想学习更多家暴和多元性别知识?
想得到更多新鲜资讯和影视资源?
想与我们互动,吐槽亲密关系里的那些事?
请关注我们的微博:rainbow暴力终结所
 

留言板